哈嘍,小伙伴們大家好,今天秦辛卯說的這篇文章教育行業有那些項目好做,學前教育創業項目分享,還有關于教育行業有那些項目這些的內容,這些其實都是一些必備知識,只是有些時候我們沒有遇到就沒有去了解而已!
投資過包括阿里巴巴、滴滴出行、去哪兒、Airbnb、Square、滿幫集團、今日頭條等兩百余家公司。在教育領域,GGV投資布局了包括小步教育、作業幫、流利說、小站教育、吾好、理優、考拉閱讀等項目,其中作業幫、流利說、小站教育等公司均為業內獨角獸/準獨角獸。
近日,不凡商業記者和GGV紀源資本執行董事于紅進行了一次對談,針對教育領域普遍關注的問題做了探討。于紅主要關注消費、教育、跨境、物流等領域,主導和參與了作業幫、流利說、小站教育、小步教育、理優、考拉閱讀等項目。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看到:
1. 教育項目的投資邏輯
2. 教育產品的規?;闆r
3. 大熱的AI在教育產品中的應用
4. 教育領域的“消費降級”是偽命題
“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解決社會公平最有效的手段,同時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說,教育市場的空間也非常大。”
以下是對談內容:
Q:一個教育類項目是不是值得投,主要會考察哪些方面?
A:對產品驅動的公司來說,會考察平臺能否沉淀用戶數據。除了能吸引來用戶,還需要用戶能沉淀數據在產品上。在線教育不只是把線下教育搬到網上來就好了?;ヂ摼W產品對用戶行為的深度改變更多的是因為用戶的數據在平臺上,這樣產品才對用戶有更加深度的了解。互聯網教育產品利用技術,最終實現“因材施教”。
對運營驅動的公司來說,要更講求效率,銷售、老師等的人效,完課率以及續費率。人效決定了公司能否賺錢,可持續擴張;完課率決定了產品對用戶來說是否是有效的。用戶如果不能感興趣產品,不能對你的教育產品本身產生粘性,那這還是一個無法持續的生意。
Q:GGV紀源資本在教育領域如何布局?
A:GGV從2013年開始做在線教育的投資,到現在投了作業幫、流利說、小站教育、小步教育、吾好、理優、考拉閱讀等項目。
由于教育是一個對年齡敏感的行業,所以一般投資人將整個教育領域按照幼兒、中小學、成人來劃分,但我們還會縱向地從教學、練習、輔導三塊來劃分。
毫無疑問,市場空間最大的是中小學的課外輔導,國內有近2億的中小學生群體。但投資有趣的地方在于,市場空間大也不意味著一定要投資,我們從中小學的練習環節切入投了作業幫這樣從練習的角度切入課外輔導的公司。
原因在以下幾點:
首先,在線教育不僅僅是把教育從線下搬到線上,而是要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那要解決最根本性問題的話,用戶所處的環境一定要非常簡單,教、練、輔三個環節中,練習所涉及的環境是最簡單的,只需要學生主體的參與就好;
同時,通過練習積累用戶數據最多也容易成為一個流量入口,通過數據積累最終實現因材施教。
所以,當作業幫DAU(日活躍用戶數)只有幾十萬的時候我們就果斷入局,從B輪一直跟到D輪,如今已經有上千萬的DAU。
到了成人階段,受教育的主體身處環境比較單一,沒有了學校、家長這些環節,所以產品從教學角度切入也許是最有效的。
同時在課外輔導方面,我們投資了理優教育,一個運營驅動的產品,在英語領域投了小站教育和英語流利說,一個是產品驅動型一個是運營驅動型。產品驅動和運營驅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類型。
Q:如何判斷一個教育產品能否成功?
A:教育產品成功的關鍵有一個公式:流量×(付費)轉化率×用戶終身價值。
流量不是買來的流量,它和電商不一樣,買來的教育流量很難有轉化率。
影響轉化率的是用戶的產品使用時長和學習效果:停留時間越久,用戶好感度越高,如果學習效果好的話轉化率自然也會高。
所以教育產品完課率比續費率更加重要,它決定了用戶是否真的在使用產品并收到效果,如果沒有上完說明這個產品本身也是有問題的。
用戶終身價值是用戶能夠在產品上花多少錢,這取決于客單價、重復消費率以及留存率。
互聯網產品,一是要清楚用戶的使命,他使用產品的動力是什么;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成長體系,用完這個產品能得到什么;第三就是即時性的反饋。教育都是反人性的,所以產品中的游戲化很重要,通過成長體系不斷讓用戶得到學習的反饋還有激勵回報,產品的生命力才會更強。
同時,產品中如果有社交屬性,用戶之間可以有競爭、比拼的話也是很重要的。
Q:在教育領域有哪些觀察到的新趨勢或者投資機會?
A:首先是0-6歲的市場。
隨著整體中國用戶在知識付費領域的付費意愿越來越強,我們認為針對0-6歲孩子教育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的產品是有機會的。
家長的痛點十分明顯:孩子出生之后,家長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知識儲備。所以這一塊我們投了小步親子,為家長提供孩子在早教、藝術啟蒙、音樂啟蒙等方面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另外一個就是知識付費。我們希望找到一個“非健身卡模式”的產品,讓用戶能夠持續地付費,而不是一次性的收割用戶。
還有一個是像英語和IT,我們認為IT未來的重要性和英語是一樣的。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而供給不足。
最后一個新趨勢是語文,這和國內的高考政策息息相關。之前大家都在學英語,對于語文的投入度和重視度都不高,但是現在高考語文的難度和分值比重提高了,相應的產品機會就出現了。這一塊我們投了考拉閱讀,是一個技術導向型的公司,把文章按照小孩子不同的閱讀水平進行分級。
Q:如果走to B的路子提供給當地的教育局、學校來集中采購是不是可以走得通?
A:通過to B合作最大的困難在于增長速度比較慢,to C的產品只要有效就可以獲得用戶,但是to B的產品不僅需要產品好,更需要能拓展用戶,而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Q:像這些針對非應試教育的產品市場成熟了嗎?
A:首先,大家對知識付費的意愿比較強,市場的土壤是具備的,比如一些音視頻產品,大家開始愿意為之持續付費,接下來就看誰能有比較好的角度切入。
Q:對產品和團隊有哪些判斷標準?
A:我特別喜歡用公式解決問題。我們看一個創業公司的時候,就是看產品和團隊。
產品看的是什么?創意、市場規模和防守能力,團隊看的是愿景力和影響力。
具體來說,創意指的是需求,短期看需求,判斷一個產品能不能起來,最關鍵看它的需求存在不存在;長期的話看防守能力,就是壁壘。這事能做多大就看他的市場規模。
團隊的話,如果有愿景就能看得遠,走一步看五步甚至看十步;他有看的遠的能力和意愿,這些人是胸懷大志,所以愿景力非常重要的。對于CEO來說需要有影響力,可以組建很強的團隊,還可以影響供應商、投資人等。
那么看教育項目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套這個公式。
Q:這些年針對教育領域的投資發生了哪些變化?
A:教育投資的細分領域在收緊。五年前,教育領域遠不是現在火熱的風口,很少有投資人看這個賽道。由于教育涉及到的主體很多,家長、孩子、老師、學校等,所以很多教育模式是無效的,做起來難度很大,當時基本教育產品都長得不一樣。
為什么?因為這個市場很難,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大家各想各的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以教育投資,只有真的看得懂才能投的對。
Q:整個教育市場的投資熱度還在持續嗎?
A:一直都很熱,這個資產大家看好,資金供給足夠的情況下價格自然高。市場上留給教育的錢很多。
Q:在線教育從最開始的1對1為主到今天的1對4、小班課等模式,是不是說明教育領域也開始出現拼多多式的消費降級了?
A:與其說是消費降級不如說是消費分級。如果一個產品滿足了簡單、有效、市場大這三個條件就可以投資,所以1對1模式最先發展起來了。
當1對1模式發展起來之后,完成了一個教育市場的使命,用戶可以普遍接受在線教育這種形式。但用戶的需求本身是多樣化的,所以后來會有人開始嘗試做新的模式。使用1對4,小班課的人不是從使用1對1產品的人“降級”來的,而是新擴大的用戶群體。
Q:AI在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A:未來是一個“我的老師是AI”的時代,AI不是取代老師,而是為教育賦能。
AI在教育中最關鍵的作用第一是獲取用戶數據,第二是給用戶個性化的反饋。把數據用起來才是真正的AI教育。比如當一個學生通過作業幫來拍照搜題時,產品就能知道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在哪,那么切入輔導課程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推薦,提升效率。所以AI可以替老師做重復的工作,幫助老師快速定位到學生的核心問題,讓老師可以更加專注于個性化的教學或者輔導。
Q:教育投資熱是否和一級市場錢荒以及經濟下行有關?
A:經濟越不好大家越愿意投教育、醫療這樣反周期、抗周期的產品。
Q:投資時會看中產品的營收能力嗎?
A:營收不是關鍵,但是會考慮現金流。教育產品比如1對1、1對多都是有很清晰的變現路徑,但變現和盈利是兩個問題。變現指能夠賺取收入,盈利是說扣除所有的運營費用還有盈利的,有變現能力并且代表盈利能力。
教育是看長期的,如果希望投的是未來百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就不會特別在乎公司今年盈利還是明年盈利。只要有大量用戶留在平臺上面,肯定是有機會實現盈利的。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吧,總體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各位,看完了,覺得這篇教育行業有那些項目好做「必看:學前教育創業項目分享」寫的還不錯的話,別忘了點個贊哈!
本文發布者:百事通,不代表巢座耶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dwldmy.com/p/13083.html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jubao226688#126.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