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又和小伙伴們見面了,這次陳軒貽主要整理了一些關于如何做好快遞行業的管理,申請開快遞公司流程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好快遞行業的相關內容干貨,精心為你準備的干貨,通過這篇文章相信你能有所收貨!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但對比三大國際快遞公司,依然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快遞企業,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產品種類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綜觀國內快遞公司,“通達系”快遞企業依靠國內強大需求形成規模效益,成本不斷降低;順豐以時效件為底盤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在快遞行業得到不斷應用。那么,快遞行業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車輛、網絡、驛站…都是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充分利用是推動大工業迅速崛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哈佛商學院教授錢德勒稱為“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前人在對比一般工商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基礎上提出了運輸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指出運輸業(或運輸活動)的規模經濟,是隨著網絡上運輸總產出的擴大,平均運輸成本不斷下降的現象。運輸業的范圍經濟是與分別生產每一種運輸產品相比較,共同生產多種運輸產品的平均成本可以更低,可以指某一運輸企業的情況,也可以是指某一運輸網絡或網絡某一部分(如線路、節點、車輛和車隊等)的情況。
同時,運輸經濟學專家榮朝和提出,運輸業的網絡經濟由其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以及它們的轉化形態運輸密度經濟和幅員經濟共同構成。由于快遞包含運輸環節,該結論對快遞業的規模與范圍經濟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快遞業包括攬收、運輸、中轉、派送等多個環節,除了運輸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外,快遞行業的經濟性還體現在“最前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和轉運等多個環節,因此可以表示為:從企業的角度看,還可以延伸到快遞企業的運營管理、技術投入、產品設計上等。
快遞行業的規模經濟包括運輸、網絡、管理、外部等資源。運輸資源相關的規模經濟主要體現在移動載運工具方面。增加的運量可以分攤車輛的固定成本,單位運輸成本隨著運輸工具載運能力的增加而降低。快遞企業在干線采用大型、高效和專用運輸設備對支線車輛合理配載,提高車輛裝載率,對實現運輸資源規模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資源相關的規模經濟體現在點線方面。快遞網絡由點(網點、轉運中心)和線(干線、支線等運輸線路)構成,形成直達網絡、軸輻式網絡以及直達與軸輻射式的混合網絡。從網絡整體看,運輸網絡、經營網點增加和網絡中基礎設施數量的增加可以帶來規模經濟,即快遞網點、轉運中心的增加能夠受益于原有網絡的正外部性,提高網絡的整體價值,新擴增網絡所在區域的需求被納入網絡,新增需求可以分攤更多的固定成本。從網絡組織看,軸輻式網絡將一個或多個節點設立成樞紐中心站,承擔分揀、集包、配載的功能,其規模經濟不僅表現為對轉運中心固定成本的分攤的集群效益,也會在網絡干線上形成規模效應,提高資源利用率。
管理運營相關的規模經濟一是可以體現在大規模管理的經濟性上,技術上統一操作設備、信息系統、平臺架構有助于集中管控、集中分析、集中優化;制度上統一監管標準,包括員工管理、結算管理、服務質量管理、服務價格管理、安全管理等,通過一套制度保持快遞企業對各個經營網點的控制力;品牌上網點可以依賴企業統一的品牌營銷帶來的好處,分攤總公司的經營管理成本和其他為提高品牌進行的投資。二是體現在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經濟性上,快遞公司戰略部、市場部、運營管理部、職能部等各部門通過發揮專業特長并相互協同從而推動公司穩定發展。此外,大批量采購和銷售等也可以實現快遞公司的規模經濟性。
與隨產量增加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內部規模經濟相對,外部基礎設施的規模經濟指在同一個地方同行企業的增加,多個同行企業共享當地的輔助性生產、共同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勞動力供給與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快遞“最后一公里”配送通過物流聯盟和搭載社區便利店配送,或是使用智能柜存放的方式,能夠有效利用綜合的配送時間和配送空間,優化配送時空利用結構,實現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為快遞企業指明方向
無論是運輸資源、網絡資源,還是外部資源的充分利用,都可以實現快遞企業的規模化經濟。但是,在線上電商消費增長逐漸放緩、快遞行業進入存量市場的過程中,快遞企業也需提前布局。消費互聯網在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將帶來上游生產企業對零擔快運、整車、合同物流的流通需求,打造業務協同生態圈,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將有助于在規模經濟逐漸觸頂的情況下實現范圍經濟。
快遞行業的內部范圍經濟指隨著產品品類的增加,快遞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圍經濟指在同一個地方,單個企業生產活動專業化,多個企業分工協作,組成地方生產系統。外部經濟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交流與溝通引起成本的節約。在物流領域顯然是存在范圍經濟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理由:
產品種類帶來范圍經濟。只有單一產品的企業發展空間是有限的,多產品經營不僅可以滿足企業擴大經營空間的要求,也可以實現內部范圍經濟性。多種產品的聯合生產成本降低,主要是企業生產多種產品時共用了某些資源。例如,大型快遞企業建立的業務中臺,系統的通用化能力打包整合后可以分別支持多個系統的業務;快遞企業在營銷宣傳中,多個產品共用同一品牌。此外,多產品還可以共享采購渠道、研究開發等。
優質資源互補帶來范圍經濟。快遞企業在主營業務的基礎上拓展出倉儲、直播、媒體、金融等多元化業務,各板塊協同發展可以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例如,中通快遞公司的生態圈戰略,中通快遞與中通云倉、中快傳媒、中通快運、中通商業等板塊一起進行“倉庫直播”,中通云倉提供倉配服務,中快傳媒提供導流引流和直播支持,中通商業選供貨品,通過生態協同降低成本。
范圍經濟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單一產品只能滿足受眾的單向度的需求,協同效應能夠促使各個細分市場產生合力,滿足顧客全方位的需求。在合同物流中,一個企業更換物流供應商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綜合物流服務商可以滿足客戶的全方位物流需求。
范圍經濟還有助于資源的“削峰填谷”。某些產品具有周期性,它們在一個營業周期內的市場需求是不平穩的,因此它們的生產也是不平穩的,這就會導致一定時期內企業內部資源閑置。如“雙11”期間快遞的處理能力需要6億~7億件/日,但是在需求不大的月份里,人力資源、設備產地資源將閑置,如若采取多種產品經營的方式,可以在淡季實現資源復用,達到“削峰填谷”的目的。
案例分析
順豐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順豐誕生于1993年,經過27年來不斷的資本投入和戰略調整,已經成長為以快遞為核心,兼具重貨快運、冷鏈、同城、國際、供應鏈業務的綜合物流服務商。協同性強的綜合物流網絡、重資產模式的強大競爭壁壘、直營模式帶來的全流程絕對控制力是助力順豐形成物流行業標桿的核心優勢。
順豐的發展歷程可按照具體大事件及公司戰略決策分為四個階段:初步發展期(1993—1999)、業務整治期(1999—2002)、高速發展期(2002—2014)與綜合物流轉型期(2014至今)。在高速發展和綜合物流轉型過程中,順豐開始多元化發展,涉足科技、電商、金融等領域,如2009年成立順豐科技,致力于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物流等發展;2010年成立電商平臺“順豐E商圈”等,但多元化發展進程并不順利;2014年之后順豐回歸快遞物流之本,提高核心資產運營質量,促進多業務板塊協同發展,向快遞物流綜合服務商轉型;2015年開始涉足重貨快運,專注于高效解決客戶廠倉、倉倉、倉店、電商及日常生活大包裹等物流場景問題;2018年順豐收購DPDHL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地區的供應鏈業務,成立新夏暉,持續布局冷鏈業務;2019年推出特惠專配,通過電商件填倉提升資源利用率;2020年搭建加盟制的豐網,進一步拓展電商件市場。
2020年,順豐“時效產品+經濟產品”貢獻收入1105.08億元,占總收入的71.76%。與此同時,順豐新業務板塊(重貨+冷運+同城配+國際+供應鏈)正在快速擴張,收入占比從2015年的7%提升至2020年的26.8%。國際板塊以110.4%的營收增速位居第一;經濟產品、同城業務增速分別為64%與61.1%;快運、供應鏈板塊增速為45%左右;冷鏈板塊稍慢于整體增長,收入增速為27.5%。
從范圍經濟的角度看,順豐已經形成覆蓋快遞(時效、經濟、冷鏈、同城、國際)、快運(中高端、中低端)、供應鏈多維度的產品服務體系,且不同業務間存在較強的協同效應。一是客戶同時使用順豐多種產品,其轉移成本增加,有助于增加客戶黏性,提升公司遠期抗通脹能力;二是多元業務資源共享,新業務能夠利用大網的客戶、系統、人力資源快速孵化,相同的業務背景下,順豐細分業務投入資源更少,單位成本下限最低;三是品牌協同,共享溢價,調研數據顯示,順豐產品受品牌服務質量背書,特惠專配每件可以獲得2元溢價,豐網每件可以獲得0.3元的溢價。
從規模經濟的角度看,順豐以商務件為主營業務,由于對時效要求較高,在攬收派件端需要5~6頻次/天,干線運輸頻次也遠大于“通達系”快遞,成本大約為“通達系”成本的3倍,規模效益不及后者。順豐先后于2013年、2018年、2019年探索電商件快遞市場,充分利用過去投入后的相對冗余資源以及科技優化,在不增加額外資源投入的背景下,通過業務量的增加來提升干支線裝載率水平,從而降低整體成本,帶來邊際正貢獻,助力公司成本紅利釋放。數據顯示,順豐推出特惠專配后,單票人工成本在2019年第二季度出現6%的增長后,隨著業務量提速,2019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和2020年第一季度持續同比下行,分別為-4%、-13%、-20%;單票運力成本2019年第二季度基本持平,第三季度下降1%,第四季度和2020年第一季度均明顯下行,分別為-3%和-7%,較好地實現了規模效應。
總體上,從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在快遞行業中的應用來看,它們確實可以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但是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似乎并非如此,甚至出現相反的結果。如順豐2018年探索電商件市場,結果當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單票人工成本同比下降5%左右,而單票運力成本卻分別提升6%和22%。因此,快遞企業在選擇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時要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由于生產要素是有限的,企業需要優化要素,以最優的配置來取得更高的利潤。
以上就是我為各位整理的文章所有內容,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幫你,認真、仔細閱讀完如何做好快遞行業的管理「附:申請開快遞公司流程」,對自己有幫助,麻煩記得點個贊哦!
本文發布者:百事通,不代表巢座耶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dwldmy.com/p/4337.html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jubao226688#126.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